十大外围足球app下载安装

在战场上少见使用弹鼓供弹的枪吗,为什么? 在战场上少见使用弹鼓供弹的枪吗,为什么?
发布日期:2025-10-11 14:10    点击次数:85

弹鼓供弹在现代战场确实很少见,基本被淘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枪支大都是采用弹匣供弹。

但是曾几何时,弹匣供弹的枪曾经大出风头,让士兵爱不释手,成为战场取胜的法宝。

既然如此,弹鼓供弹的枪为什么在战场上销声匿迹了?

弹鼓供弹和弹匣供弹的区别

我们知道早期的枪支都是单发的,先是将子弹装进枪膛,拉动撞针(击锤),然后扣动一下扳机,射出一发子弹。

然后再装进一粒(最多5粒)子弹,拉一下撞针,扣动扳机,如此反复。

这样供弹方式叫弹仓供弹,每次只能装5发子弹,射速非常低,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士兵迫切需要能连发的枪支。

在此情况下,冲锋枪应运而生。

展开剩余90%

枪支之所以能实现高射速,关键在于有了和枪膛相连的供弹具,弹鼓和弹匣都属于供弹具。

其实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机械装置将子弹输送到枪膛中。

通俗地说,就是每发射出一发子弹,弹簧就会顶出一发子弹,顶到撞针(击锤)以达到连续射击的目的。

虽然都是供弹具,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两者的第一个区别:形状不同。

弹鼓大多是圆形和椭圆形,弹匣则大多为是长方形的。

第二个区别:复杂程度不同。

弹匣就是一个弹夹,底部一个弹簧,结构简单。

与之相比,弹鼓相对要复杂得多,由拨弹轮和卷簧两部分组成,还有一个圆形涡槽。

供弹时,拨弹轮在卷簧的压力下转动,推弹器将枪弹按照螺旋涡槽推送到供弹口。

装弹的时候,需要拧钥匙,弹鼓盖才会打开。

打开后可以将多发子弹放入拨弹轮的缝隙里,还需要将子弹摆正,或者使用装弹器对准缝隙装进去。

第三个区别:弹容量不同。

除了早期的弹鼓供弹机枪外,大多数弹鼓容量都非常大。

德国的MG15航空机枪弹鼓弹容量70发,波波沙冲锋枪大弹鼓容量是71发,国产95式轻机枪的一个弹鼓最多可以装75发子弹;美制MP5系列冲锋枪C-Mag弹鼓为双弹鼓,容量达到100发。

而使用CL-Mag弹鼓的冲锋枪,容量达到150发。

而使用弹匣的冲锋枪,容量一般在30发。

第四个区别:射速高。

采用弹鼓供弹的枪支比弹匣供弹效率要高1.5到2倍数。

比如被称为芝加哥打字机的汤姆森冲锋枪(早期),每分钟能打出720发子弹,实际射速打400发没问题。

而弹匣冲锋枪的射速一般在每分钟300左右,个别可以达到400发,但这只是理论数据,实际射速能达到200发就不错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弹鼓容量大,可以节省更换时间。

容量70发的弹鼓,打700发的话,更换10次就可以了;而容量为30的弹匣,需要更换20次。

当然,弹鼓更换速度相对较慢,这上面节省的时间有限。

但是别忘了弹鼓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弹鼓的卷簧比弹匣的弹力要大得多,供弹效率自然要高很多。

正是因为它的高射速,使其在战争中名声大噪,广受欢迎。

最早的弹鼓式供弹冲锋枪,当属德军小范围装备的MP-18,它采用9毫米子弹,蜗牛状弹鼓,容量虽然只有32发,但理论射速400发,实际射速不低于250发。

因此它的火力强大,可一刹那间撕开对方的防线,很快改变战场上的攻守平衡

因此,一战中MP-18刚一亮相,就让协约国军队的士兵闻风丧胆,称其为“子弹喷射器”。

“子弹喷射器”非常形象,让拉大栓的5发弹仓供弹步枪望尘莫及,火力要猛烈好倍,所以称其为“子弹喷射器”也实至名归。

弹鼓供弹枪的黄金时代

看到冲锋枪如此强悍,各国纷纷上马研制。

到了二战前,冲锋枪几乎已经成为交战国步兵的标配,纷纷闪亮登场,大显神威,涌现出很多名枪。

其中不乏弹鼓供弹的名枪,苏制波波沙41冲锋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一代波波沙(PPSh)冲锋枪,叫PPSh41冲锋枪,采用的正是弹鼓供弹。

它的诞生不是偶然的,也是逼出来的。

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由于之前苏军不够重视,虽然装备“波波德”(PPD)系列冲锋枪,但是数量太少,在战争中吃了大亏。

苏联人口众多,喜欢人海战术,开战后出动120万大军与芬兰20万军队较量,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因为芬兰军队装备的苏奥米冲锋枪数量最多,给苏军以残酷打击。根据苏联军官的回忆,苏联红军整排整连部队的冲锋往往被二三个手持冲锋枪的芬兰军人打的溃不成军,实战中苏米冲锋枪创下了 一次射击3000发的记录。

而苏奥米冲锋枪,正是弹鼓供弹。

痛定思痛,苏芬战争结束后苏军开始研制并装备冲锋枪。

原来的“波波德”工艺复杂、造价高,不适合大量制造,波波沙41在1941年横空出世,没多久就赶上了苏德战争爆发。

而波波沙41,很大程度上参照了芬兰苏奥米冲锋枪,也是71发弹鼓供弹。

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大量准备了波波沙41,给了德军迎头痛击,成为他们的噩梦。

但是两年后,波波沙41就被波波沙43取代,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这时候二战主要交战国,都已淘汰了弹鼓供弹枪支。

比如德军在1940年就换装了弹匣供弹的MP40冲锋枪,在此之前的MP34就已经以弹匣供弹为主;美军也在这个时期淘汰了弹鼓供弹的汤姆逊系列机关枪,取而代之的是弹匣供弹的M1A1(早期的汤姆森已经推出了弹匣供弹系列);而英国也在1941年大量装备弹匣供弹的司登冲锋枪。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弹匣供弹的冲锋枪,弹容量都非常低,美军M-1式20/30发、德军MP-38/40式32发、英军司登式32发、意大利军队M-1938A式10/20/30/40发、日军百式30发等。

可想而知,它们的射速也要比弹鼓供弹冲锋枪要低许多。

既然如此,弹鼓供弹的枪为什么还会被淘汰?

弹鼓供弹枪被淘汰的原因

一、结构复杂、故障率高

前面说过,弹匣结构简单,直来直去,基本上是90度供弹,主要部分是弹簧,故障率低,维修方便。

而弹鼓是360度供弹,除了拨弹轮,还要有卷黄和圆形涡槽。

结构复杂的枪,故障率就高,维修麻烦。

如果传动系统出问题,卡弹现象就难以避免,如果正在作战中卡弹,那就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了。

重量大、体积大、机动性差、携带不便

弹鼓结构复杂,弹容量大,而且为了让里面的子弹打完,弹鼓中还装有10克假弹,这就使机枪重量相对较高。

就拿波波沙41来说,它的空枪质量3.64千克,装备弹鼓以后全枪质量5.4千克。

这个重量比德国MP40和美国M3高出1千克,比英国司登重2千克。不要小看来这一千克的重量,对于一支冲锋枪来说多出1千克就多出了至少四分之一。

较重的重量也让持续射击的士兵感到非常疲惫,携带和射击都大受影响。

尤其在冲锋的时候进行射击,或者是在堑壕战、阵地战时蹲态射击,对士兵的体力的消耗显而易见。

而且,圆形的弹鼓无论是在枪的上部还是下部,都影响枪手的机动性和射击的精确度。

而采用弹匣供弹的机枪对枪手活动范围的影响很小,固定作战的时候可以采取弹链供弹的方式,射速一点也不比弹鼓供弹的冲锋枪低,美军的FM―9冲锋枪就是如此。

弹鼓不是圆形就是椭圆形,非常占用空间,携带不方便。

相同空间的话,使用战术背心能携带的弹匣,要比携带的弹鼓子弹数量要多。

现代战争不需要密集射击方式

过去武器落后,各国军队在战争中多采用人海战术,密集冲锋。

现在战争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枪支采用激光瞄准器、红外瞄准器、战术导轨瞄准器等多种瞄准具,射击命中率大大提高,再也不需要浪费子弹密集射击。

而且各国军队很注意降低死亡率,不愿意、也没有必要采取集团冲锋的人海战术。

这样一来,弹鼓的密集火力就成为鸡肋。

使用弹鼓容易造成枪管发热

枪支射击速度快,工作量大,枪管难以承受,枪管散热很难达到理想水平。

如果自动步枪使用弹鼓供弹,枪管打爆也不是没有可能。

浪费子弹,后勤压力增加

机枪挂上弹鼓,扣动扳机就难免任性,不经意间子弹就打完了。

在苏德战争初期,为了供应冲锋枪手子弹,往往每5个枪手就需要一个2个弹药手,每10个枪手需要一辆弹药车供弹,大大增加后勤压力,增加军费开支。

总之,作为弹鼓供弹枪支,任何一种武器一样,无论它曾经多么辉煌,都有时过境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这是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

发布于:北京市

友情链接: